20170331城市经济导报A3版:创新陕西 科技活力_创新陕西_科技活力__西安航科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详细内容

20170331城市经济导报A3版:创新陕西 科技活力

                                   创新陕西    科技活力                                                                                                   

  (本报记者 殷高峰)

2016年,我省共获授权专利48455件,同比增长45.7%,增长率居全国第1位;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02.74亿元,全国排名第4位;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81%,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

  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陕西科技创新的实力。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陕西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社会经济良好态势的主要推动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拐弯超车的新引擎。3月27日至3月29日本报记者参加陕西省组织开展的“创新引领追赶超越”中省媒体聚焦陕西科技创新主题采访活动,深入一线了解陕西省科技创新的追赶超越。

  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陕西重视军民产品深度融合,2016年共推动军口1398套仪器开放共享。未来,还将试点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院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2个‘人才池’。”3月27日上午,在“创新引领追赶超越”中省媒体聚焦陕西科技创新主题采访活动上,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向与会媒体介绍。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陕西拥有众多军工单位,承担着大型运输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科研任务。大批先进科学、工程科技成果和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如何将这些高精尖军用产品产业化,是陕西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据赵怀斌介绍,在过去一年,陕西重视军民产品深度融合,共推动军口1398套仪器开放共享。

  未来,还要推动部省、央地军民融合发展。具体做法就是选择若干高校、军口科研院所,试点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院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2个“人才池”。支持军工单位联合高校、院所、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民参军”专业化配套企业。

  同时,鼓励部属高校、院所在陕建设高端智库,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央企进陕,在陕搭建和完善多种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央企科技成果在陕落地转化。

  统筹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 

  “2017年陕西将统筹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科技资源大数据库。”赵怀斌表示,陕西将推广云运用,统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涵盖需求征集、众包、众筹、技术交易、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子平台的“陕西科技云”。

  据介绍,“陕西科技云”作为深化科技资源统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助推器”,建成上线后将支持市县、重点行业领域建立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强化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联动,省级部门协同,按照横向全要素、纵向全链条方式统筹配置创新资源。

  同时,陕西还将实施研发平台提升工程,整合省内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信息感知、旱区农业等优势学科领域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四跨”(跨学科、跨单位、跨省、跨国)研发平台,组建创新大平台。继续支持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全面启动空天动力研究院组建工作,通过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型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公益和市场相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加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支持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壮大,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陕西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

  据了解,陕西科技系统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园区平台联动互动,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自2016年以来,随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光机所“一院一所”模式在陕西的复制以及30家试点单位的牵引带动,科技创新在追赶超越中已取得了新的进展,30家试点单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3项,新孵化科技企业56家。

  “今年,陕西将进一步创造性推进‘一院一所’模式的复制和推广,支持光机所建立先导产业研究院,将‘一院一所’模式复制推广工作延伸到高校;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专业孵化器,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企业;在投融资、创新团队建设、研发平台提升等方面为试点单位提供多方面支持;做大做强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与陕西科技控股集团,努力为行业提供共性技术和科技支撑。”赵怀斌说。

  “科技+教育”助力科技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多次强调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能够使科技工作者更好的适应创业环境?如何保持科技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科技+金融+服务”基础上,作为陕西“一院一所”模式代表的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提出“科技+教育”的创新驱动模式,从需求出发,为科技创业者组织、开发、提供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管理经营、商业模式开发等相关创新培训课程,“助力科技创新、缔造卓越企业”。

  “2016年我们正式提出‘科技+教育’的创新驱动模式,从需求出发,为科技创业者组织、开发、并提供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管理经营,商业模式开发等相关创新培训课程。“西安光机所相关负责人说,这么做就是发掘并帮助富有潜力的科技企业,通过“投资、服务+教育”的双端服务模式,帮助科技创业者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在前端,通过资金注入及硬件、软件服务,孵化科技项目,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在后端,利用教育培训,完善科技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使其匹配企业发展需求。真正做到对激励科技创新环境,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完善成果转化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投资、服务+教育”的双端服务,才能做到在资金端:强化金融创新功能;在服务端:解决科技创业企业的后顾之忧;在教育端:完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金融服务+人才”的模式,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中科创星以“硬科技创业训练营+创业公开课+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多种培训模式并行,立足于“培训+社群”的体验方式,自成立至今,已组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共100余场,受众群体13000余人。其中,自行开发并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化”、“虫洞计划”、“硬科技创业营”、“中科创星精品课”四大精品课程板块,分别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员、早期种子科技创业者、成长期科技创业者、科技企业中高管,以科技创新的不同成长阶段为主线,搭建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结构,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在双创浪潮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实力雄厚,每年产生大量的专利技术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一直较低,落地生根的非常少。为了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深宅大院“落地生根,中科创星特别针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开设针对性极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训课程。通过对科技发展趋势战略要点的说明与分析,解决科研选题与市场错配的问题;并帮助高校及科研机构挖掘其内在的核心优势,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弥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商业运营上的短板,破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困局。

  为了帮助种子早期科技创业者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虫洞计划”分别从初识创业、创业准备、运营管理和创业实战,帮助科技创业者夯实创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在初识创业板块,以创业一线大咖及老兵分享的形式,带领种子期科技创业者直观、深入了解科技创业真相,构建其对科技创业本身的正确认识。并以创业准备和运营管理两大板块为主要支撑,引导早期的科技创业者如何做好充足的创业准备和掌握高效的初创企业运营手段。创业实战板块,通过项目路演的形式,帮助早期科技创业者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知践于行。

  通过总结发现,在投资的科技创业企业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往往并不等同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需要一定的成长和积累,我们做的,就是要缩短他们成长的周期,为科技创业CEO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其个人能力与素质能够有效匹配企业的发展需求,而硬科技创业营的产生就是针对初创期及成长型科技创业者,全面提升科技企业CEO个人综合能力,解决企业在现实运营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帮助科技企业达到可持续性发展。